文章

做人好难…!为何人际关系相处不好?因为你只敢活在别人眼中

人際關係相處,人際關係問題,人際關係技巧,人際關係課程,溝通課程

人际关系相处当中,你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,你也甘愿先放下自己手边的事,花时间、精力去帮助他人。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你做了很多事、帮了很多人,你每天都用类似的心境过生活,然而,晚上回到家,一个人关上房门后,你却发现自己的内心很不快乐…这,是为什么?

因为,你只是努力活在「别人眼中」

从小到大,我们总是藉由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好或差。这印证了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.库利(Charles Horton Cooley)提出的「镜中自我」,说明我们对自我的看法,常常是基于旁人对自己的反应和知觉所产生,表示我们会受到「重要他人」的影响。然而,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,活在「别人眼中」时,反而容易使我们迷失了自己。

我们知道,大家基本上都喜欢「好人」,因此在人际关系当中,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「好人」,可以圆融得与他人相处、受人欢迎、有好人缘。也正因此,有些人在不经意间抛弃了自己的原则(甚至根本没有为自己树立原则),没有自我的生活重心,盲目迎合他人,渴望从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却不明白这样的做法既肤浅又不讨人欢欣。

「扮演」好人让你有所期待?小心落空心生委屈、仇恨…

当我们抛弃自己的原则,为了讨好别人而努力,我们就搞错方向了。因为那样的做法是在「扮演」好人,而不是「成为」好人。当我们努力「扮演」好人,就肯定会有「期待回报」的心态。这「回报」可能是任何形式,但无论它(回报)是什么形式,只要有所期待,就会让自己不太愉快。

「期待回报」跟「感觉委曲」是紧紧相连的,因为当掌声不及期待,或者期待落空时,内心可能就会有一些声音,例如:「他怎么可以把我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?」「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,他还是对我那么冷淡?」诸如此类的声音在心中无限回转,结果把自己看成最「委屈」的人,甚至心生仇恨,认为别人都亏欠自己,因此让自己很不快乐。所以,当你认为自己在人际关系当中有委屈时,问问自己:「我是否带着『期待回报』的心态去付出、去给予?」

好人不能扮演,那要如何「成为」?树立原则,并持守原则人际关系才会加分

在人际关系中,无论是主动、被动,只要是出于勉强或刻意的付出,都不会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加分,也很难让人产生感谢,因为那只会让人感到压力,甚至希望与你保持安全距离。既然知道是如此,我们就别再勉强自己「扮演」好人。

如果心里知道自己其实有哪些原则,就不要再随便打破自己的原则。例如,晚上9点是陪伴家人很重要的时间,那么无论如何自己都要把这段时间空出来,除非紧急事件,否则绝不轻易把自己的时间随便瓜分掉。因为如果有一次为了其他非紧急需求而打破原则,别人就会认为「这对你来说也不是什么重要的原则」,就会有第二、第三次来打扰的可能。

如果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原则,也可以藉由感受到自己心里的「勉强、刻意」,而明白这是自己的其中一条界线,此后就能在这条界线中为自己树立原则。例如,明明自己手边的事情多到爆炸,同事过来问说可否帮个忙?这时不要急着回答,而是要先衡量自己目前手边的状况与他的需求,如果自己真的帮不了忙,就要懂得婉拒,或提供对方其他建议(例如找B先生帮忙);如果他不急,或许可以答应他,但要表达清楚「会慢一点才能完成他的需要」。

了解自己就能轻松「做自己」

树立原则,最重要的就是先了解自己,明白自己喜欢什么、不喜欢什么;能接受什么、不能接受什么;帮忙可以帮到什么程度,付出可以付出到多少。既然是好人,就不用「扮演」好人,若是因为害怕拒绝会让别人失望,那就代表自己只是努力活在别人眼中,而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不清楚如何「做自己」。

「做自己」不是要我们很自大、很自我,而是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资源去创造更好的人际关系,不用委屈自己去做「不想」或「做不到」的事情,也不会事事都需要别人给予回报,因为当我们愿意帮助他人,是发自内心的去做,不会觉得辛苦,也不会觉得委屈,因此会很容易感到愉快,也会觉得人际关系很圆满踏实。

 

一堂课翻转人生 早鸟优惠限时报名


 

拯救社交恐惧症? 这两大信念是人际关系问题的绊脚石

人際關係,人際關係技巧,人際關係問題,社交恐懼症,苓業國際教育學院,黃鵬峻

社交,是许多人的罩门。你是否会一上台,就紧张到说不出话来?人一多就无法自在?不敢主动交朋友?参加宴会场合,害怕成为人群焦点?其实这类的「社交恐惧症」,在人际关系中很多时候跟「心态」有关,久而久之就成了限制型信念,对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影响。

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天生患有「社交恐惧症」,但其实只是采用信念来思考人我关系,最常见的两种心限制型信念分别是:

限制型信念人际关系问题一:大家都在注意我

在人际关系中,面对社交或公开场合,会感到强烈恐惧或焦虑的人,很多人皆是深受到内在信念所限制,以致于在社交场合过度焦虑,无法放松表现自己,不时会害怕自己的行为表现会出糗或难堪,总认为别人时常会注意自己的表现。尤其当自己意识到表现未如预期时,便推测所有人也一定察觉到了自己的缺点。

限制型信念人际关系问题二:我这次一定会出丑,他们会觉得我没用、无能

人们对于自己的表现常有不合理的负面想法,常以为自己可以未卜先知,预计最糟糕的情况将会出现,或者以为自己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,然后心里认为别人一定会对自己作负面评价。一旦负面的预期成真了,又会使自己在社交场合更加退缩、恐惧,以致于自信心破产。

人際關係,人際關係技巧,人際關係問題,社交恐懼症,苓業國際教育學院,黃鵬峻

(认识自己的恐惧图:123RF)

该如何突破限制性信念?

在人际关系问题中,限制性信念是可怕的阻碍,会无法与人建立关系。苓业国际教育学院创办人黄鹏峻表示,「很多人想成功,只靠意志力,那就会很辛苦,你必须要有个环境,彼此互相鼓励,因为环境永远大于个人意志。」

人际关系所触动的信念,宛如一座座冰山,唯有透过自我探索,才有机会照见不易察觉的心理底层,知名作家拜伦.凯蒂蒂(Byron Katie)曾著有《一念之转》(Loving What Is: Four Questions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)来帮助读者进行转念,消除负面的心态。

人際關係,人際關係技巧,人際關係問題,社交恐懼症,苓業國際教育學院,黃鵬峻

(用问答的方式替自己解答图:123RF)

问自己这四句话,让心灵自动回答

仅有四句问话,拜伦.凯蒂教我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所有烦恼的问题:

第一个问题:这是真的吗?

第二个问题:我真的知道这是真的吗?

第三个问题:当我一直持有这个想法,我会得到什么?

第四个问题:如果我没有这个想法时,我会是怎样的人?

转念示范:我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。

第一个问题:这是真的吗?

(我的想法:我觉得「大家都不喜欢我」,这是真的吗?)

让你的心安静下来、等一会儿、让心灵来回答。

第二个问题:我真的知道这是真的吗?

(我的想法:大家真的都不喜欢我吗?)

再一次,仔细考虑:我真的知道任何事情的真相吗?

第三个问题:当我一直持有这个想法我会得到什么?

(我的想法:当我认为他应该喜欢我时,我会怎么对待他?我会怎么做?例如:给大家一个臭脸?独来独往?)

现在闭上你的眼睛,冥思大家都不喜欢我,而你回应他一个「臭脸」或是独来独往。假如你这么做,你感觉如何?

是否能保有此信念「大家都不喜欢我」而不痛苦呢?若会痛苦,身体哪个部位有不舒服的反应?让这个问题在心里多停留一会儿。

第四个问题:如果我没有这个想法时,我会是怎样的人?

(我的想法:如果没有「大家都不喜欢我」这个想法,我的情况会怎么样?)

冥想你在假想敌面前、在那个不喜欢你的人面前。现在想像并看着这个人,放下「他应该要喜欢你」的念头,让自己安静一下,你看到什么?是不是有一股平静祥和的暖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了。

保持觉察不轻信脑袋中的声音

苓業-社交恐懼症-保持覺察

(限制性信念可透过不断的觉察跳脱图:123RF)

在人际关系中,常见的限制性信念,就是「大家都在注意我」、「我这次一定会出丑」、「他们会觉得我没用无能」、「大家都不喜欢我」等等,其实这些限制性信念,都是经不起检视的,只要人一旦相信了它,就会深陷其中;相反,若能勇敢向它顶嘴、挑战它,它就对人越没有影响力。透过自我觉察,帮助自我脱离限制性信念的魔掌,让内在不再被恐惧所羁绊,轻松拥有美好的人际关系。

参考来源

你有社交恐惧症吗? 

「转念作业」4步骤,找回专属的快乐 

苓业国际教育学院|Facebook

苓业国际教育学院|一切从想要变得不一样开始 官方网站

 

一堂课翻转人生 早鸟优惠限时报名